[座談會紀錄]葛羅托斯基的當代實踐

2024/06/15(六)北藝大戲劇系館T305實驗劇場

與談:Thomas Richards、鍾明德、劉若瑀(錄像發表)、陳偉誠(錄像發表)

 

感謝梵體劇場提供本次「葛羅托斯基的當代實踐」座談會影像紀錄 


撰文:曾冠菱

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 1933-1999)是全球表演藝術界舉足輕重的實踐與理論家。他透過獨特的工作方法、著作及研究,重塑了西方對劇場藝術的認知與發展,並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體系的基礎上,將表演藝術提升至更高的身心合一的精神層面。

 

「葛羅托斯基的當代實踐」座談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館T305實驗劇場舉辦,Thomas Richards、鍾明德、劉若瑀、陳偉誠參與對談。這四位講者深受葛氏訓練的影響,並在各自領域中實踐至今。此次座談旨在共同探討葛氏工作的歷程、影響及其在當代的重要性。

 

在展演中「行動」

首先,鍾明德教授分享了他研究了逾二十年的MPA(身體行動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這是他專研史氏的表演訓練及葛氏的藝乘所取得的成果。鍾教授的分享從受到指導教授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的啟發,到旁觀葛氏的課堂與工作成果,再到MPA及其精髓與實踐進行爬梳。其中,尤其領會到了「出神」,這指的是能夠讓表演者進入更高層次的覺醒狀態,從而更準確地操演身體。隨即便以與MPA相遇的起點──賽夏族的矮靈祭為例,說明人在逼近體能極限時,身心與精神將產生質變,進入到智性的高度發展。

 

Thomas Richards的分享扣合著他的個人經歷。他原先對於體制、人與人之間缺乏實感的接觸等狀態感到疲乏。在遇見葛氏後,才從即興等練習中得到轉變。Thomas的觀察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受到葛氏對個體本質高度關注的影響,使他更重視此種褪下自我偽裝的面具後的本來面目;其次,逐步拆解被隱匿在日常中習以為常的、銘寫於身體裡的「記憶」。這也是Thomas所謂的「藝術家與常人的區別在於對技藝(crafts)的凝練」──在專注的意識狀態中喚醒藝術家的感知,不斷擴展與深化,從而保持有機、重拾純粹的驅動力(impulse),進而達到勿忘本心,叩問生命的境界。

 

劉若瑀的觀察能補充此概念。她從日複一日的葛氏身體訓練中,提高對外在環境的內在覺察,就像上古時期的巫或戰士在儀式裡既純粹又原始的精神境界。若要說到在訓練中的當頭棒喝,當屬「神祕劇mystery play」的嘗試:選一首古老歌謠,在反複的唱誦中喚醒或拆解身體裡的記憶,呈現出聯想的場景。Thomas在回應現場觀眾的提問時補充道:除了使用母語(歌曲)外,還透過歌曲、節奏、物件等引導表演者,使其產生個人生命經驗的聯想,並釋放身體裡的某種能量與潛質。演出時保持流動且有機的狀態與敏銳的警覺,如此,演出不是僵化地背誦台詞、執行技術點,而是在舞台上發自內心地「行動」。

 

文化與自我的溯源、誠實

在劉若瑀的神秘劇呈現中,葛氏以「西化的中國人」、「看著自己」作為提點。前者啟發了她尋溯文化源頭的旅程,後者則是強調了時刻覺知內在與念頭,從「看著自己」的打坐練習,到在擊鼓訓練中所萃取出的純粹、不媚俗、出於本能與傳承等精神,這都體現在「優人神鼓」劇團的創立與實踐上。

 

葛氏對自身文化乃至自我的重塑,不只對劉若瑀產生深遠的影響,也為陳偉誠解答了「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對他而言,從葛氏的訓練中領悟到的是誠實地面對自我。神秘劇與儀式本身是原始、真誠以及不討好,訓練或者技藝都是為了掏洗內心雜質。在打破身體裡的慣性後,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進入到深層能量的綿延狀態。之於葛氏而言,社會化的「我」並非完整的「我」。因此,除了身體,諸如教育等體制中所養成的被動慣性也應當打破。如此,方能回到本質,受主體意識狀態驅動,精準地傳達表演的內在核心,展現生命不絕的創造力。

 

鍾明德教授帶領聽眾回到他與MPA在賽夏族矮靈祭相遇與領悟的經歷,是從臺灣經驗出發,航向Thomas Richards,以及劉若瑀、陳偉誠身處異文化中自葛氏提煉與個體、文化溯源的相會。遊覽一圈,呈現給聽眾的是葛氏在當代可持續擘劃的未來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