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陽光劇團工作坊:契訶夫劇本與即興排演

你認為劇場的魔法存在於哪裡?

如果是Maurice老師,他可能會說,劇場的魔法來自演員「真實地活在舞台上」。

在排練場上,總是穿著標誌性的芥末黃襯衫,白髮如雪,目光如炬,給學生的指令明確又犀利。看似不怒而威,十分有個性,笑起來時,嘴角消失在白鬍後面、眼角刻出深情的紋路,非常可愛。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魅力,這就是每年暑假北藝大學生熟悉又渴望見到的Maurice爺爺。

Maurice老師所來自的法國陽光劇團(Theatre du Soleil)以左派精神聞名遐邇,自1964年創立以來,一直是戲劇界的先鋒。他們主張讓每一位表演者都成為劇作家,敘說自己的故事。藉由集體的努力,打造出完整而強壯的大家庭,不管是編導層面上,或是巡演事務上。這群人都以系統化的方式一起創作,互相砥礪。

因此,對Maurice老師而言,表演訓練的真諦就在於不斷交流與分享,相互討論、理解。而這個訓練的方式,就來自於「即興」。即興就像是工具,幫助演員有趣地回應各種狀態,創造出故事、角色、情境。這構成了演員的世界,與想像力共舞,像執行一場不斷追尋的任務。

這個夏天7月22日至8月9日,工作坊以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作為主題來進行訓練。工作坊的前半段,以世界各國劇團到威尼斯參加國王的戲劇比賽為題,發展出充滿異國風情的片段。其中一段,學員演繹馬來西亞餐廳中脾氣暴躁的老闆娘與客人一連串的爆笑舉動,讓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就進入《凡尼亞舅舅》的正題,透過即興,讓學員發展出有效的戲劇行動。

為了達到「真實地活在舞台上」的目標,在這次工作坊中,有三個重要的元素被實踐:(1)真實地行動、(2)不斷地推翻、(3)徹底地感受。

1.真實地行動

當你走進這個工作坊的場地,映入眼簾的是30張圍繞著契訶夫《凡尼亞舅舅》場景的椅子。中心擺放著餐桌、板凳、水果、起司和茶壺茶杯——這是陽光劇團慣用的排練佈置方式。這樣的環境設計不僅讓學員們可以在觀眾和演員之間自由切換角色,還確保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緊密連結與互動。同時,可以操作、食用的真實道具增強了表演的狀態。16位學員被分派到《凡尼亞舅舅》中的主要角色,故事的主人公凡尼亞、桑妮亞、老母親瑪麗亞、奶媽、教授亞歷山大、年輕的妻子葉蓮娜、拜訪的醫生阿斯特洛夫。

Maurice老師強調「這不是劇場,而是生活,這些角色是真實地活在舞台上。」例如,在講述某一段台詞時,學員同時進行洗臉的具體動作,並且要使用真實的水與臉盆,並真實地把臉打濕。透過這個洗臉的具體行動,讓演員在狀態裡,而不是只用嘴巴把台詞「表演」出來,只是一味地執行台詞字面上的意思。Maurice 老師認為演員不需「解釋」台詞,台詞——相反地——可以跟行動分開。台詞已經說畢資訊,剩下的空間就能讓演員以狀態傳達更多訊息。

雖然要求在表演中行動,卻不是要演員進行流於台詞表面情緒的行動。例如,在一次場景的練習,醫生阿斯特洛夫喝醉酒了,演員設計了一個一邊說台詞、一邊微醺地擺著藥罐的動作。Maurice老師提醒,對演員來說,藥罐也許只是小道具,但是對阿斯特洛夫來說,這些藥罐是他朝夕相處的工具、是他的專業。他在擺弄藥罐時,即使喝醉,仍然能夠辨認藥品、知曉藥品擺放的順序。這個屬於角色的細節,便替演員的表演增加了深厚的底蘊。

在另一場景中,桑妮亞需要想辦法讓她心儀的醫生阿斯特洛夫留在原地和她講話。劇本上並沒有明確寫出桑妮亞在做什麼,全靠演員發揮。當學員一開始手足無措,Maurice老師說,「演員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是正常的。」演員在台上理應是會很赤裸很不安的,但是透過不斷地信任場上,人會直覺地做出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做的事,這就是真實的行動。後來,學員努力將自己拋入情境,讓直覺回應、帶著自己走,果然嘗試出了好幾種有效的行動。

2. 不斷地推翻

陽光劇團曾經創作一部名為《未竟之業》(Les Naufragés du Fol Espoir)的戲劇,這部作品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思想:劇場並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回顧生活、重新擁抱希望的旅程。就像是人生的縮影,當新一波的挑戰來臨時,演員必須無所畏懼,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為劇場、為生命、為人性而瘋狂的冒險中。

Maurice老師在工作坊中強調,演員必須勇於推翻過去的設計。昨天的動作,今天就要打破;今天的表演,也不應固化。演員們被鼓勵積極表現、勇敢發問,絕不要害羞。在這過程中,忘記上一步自己設計要喝的那杯水,忘記那些不必要的小道具,因為真正的創作是在持續變化中誕生的。

Maurice老師告訴學員:「發現我們是完全自由的可能很困擾。」作為演員,他們擁有無限的自由與發展空間,這種自由雖然讓人迷惘,但也是創作的本質。

在工作中,Maurice老師的指令總是明確,但這並不意味著僵化的遵從。演員們需要保持高度的彈性,首先要主動嘗試,提出創作素材,然後隨時準備接受修改。每次推翻也不苦追快速地修正,演員必須真正相信這些修正,這樣修正後的表演才能擁有厚度。

3. 徹底地感受

活在舞台上,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困難得多。Maurice老師要求演員真正「去活」在角色中,接受場上發生的每一件事,並作出反應。

演員被賦予了稍微改動台詞的權力。這並不僅是更改文字,而是允許演員以更貼近角色真實情感的方式去表達。

Maurice強調,演員要不斷尋找角色在片段中的生命力。例如,當角色談及愛情時,他們所談的並非浪漫的愛,而是充滿慾望與思考的複雜情感。演員不能忽視性在這其中的影響。

演繹劇中奶媽角色,大部分的學員都表現出普遍認為的老嫗形象,步伐緩慢、聲音疲弱等等。然而,此場景的奶媽卻是激勵亞歷山大教授停止抱怨、照顧好自己的強心針。Maurice老師指導學員採取另一種策略,讓奶媽角色比身為男性的教授更為強悍、堅定,不但用力地拍拍教授、更對他信心喊話,甚至手舞足蹈練起功夫毫不羞赧。這個簡單的動作,不僅表現了奶媽的智慧與韌性,也打破了演員對婦女角色的刻板印象,活出了這個角色的另一種鮮明生命。

在第二幕桑妮亞和葉蓮娜和解的場景,學員大多呈現出一片祥和的和解對話。然而,Maurice老師卻能將氛圍調整成瞬息萬變的,上一秒兩個角色還在擁抱,下一秒可能就會因為與醫生的戀愛三角關係而爆發衝突。角色之間的互相戰鬥是台詞潛在情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Maurice老師要求演員打破對角色的偏見與既定想像,這樣才能發現台詞背後更多的可能性。看似平靜的和解戲碼,從未想過可以呈現出如此強烈的張力,但透過Maurice老師的指導,這一切都變成了可能。

結語:生命的向度

在每天工作坊開始前,都有讓大家自由發問的時間。有一次,學員發問:為什麼Maurice老師總要大家在獨白時,看著周圍觀眾的眼睛,打破第四面牆?

對Maurice老師而言,劇場的魔法並不只仰賴第四面牆的建立。只要演員夠專注地活在舞台上,所謂的魔法自然出現,不需要刻意去迴避和觀眾的連結,如同莎劇,演員總是直接和觀眾互動的。獨白中直接與觀眾眼神接觸,是練習增強自己與角色的內在連結,更加專注在此刻想表達的態度上。而不是落入刻板印象中,對獨白若有所思、實則焦點渙散的呈現方法。

又有學員發問,為什麼不研讀凡尼亞舅舅,並確保每位學員對每個角色的認知都一致,再開始進行練習?

Maurice老師回答:所謂的角色功課,有時候反而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劇本是一定要熟讀的,但是劇本也已經告訴你夠多事情了。劇本之外的揣想或建構,可能幫助不大。只要知道了劇本有說出來的資訊就已經足夠,其他的就要交給演員無限地探索了。

演員演的不是角色,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才如此講究真實行動、不斷推翻與徹底感受。Maurice老師希望在表演中,每個人不是熟練一套技術即止,而是感受到生命的向度(The Dimension of Life)。

「當你們在表演中笑了,就是你想要逃避一些東西的信號。」 Maurice老師在一次練習中,突然說出了這句話。學員很多時候在詮釋上,以苦笑的表情,輕描淡寫地訴說各種情境的台詞。然而,Maurice老師卻義正嚴詞地認為,這樣的表演像是不留痕跡地滑過水面一樣,無法觸及內心的情感,是一種逃避的信號。

「不要笑,」他說,「這些角色是受苦的人,他們即使笑著也是在受苦。」所以去感受那份生活壓在他們身上的重量,去感受他們炙熱的愛、渴望、嫉妒與憤怒。不要用苦笑的表演帶過,必須去相信他們的沈甸甸的情感、直面這些深刻的感覺,才能算是真正地活出他們。

在這為期三週的工作坊內,Maurice老師的理念讓我們明白,演員所演繹的不僅僅是角色,而是有血有肉、真實存在的人。演員是能夠形塑出角色的血肉的工匠。唯有先勇敢地將自己拋入自由的空白、用直覺回應、和深刻的情感正面對決,才有可能拓展角色的無限可能。觀眾也能因為演員熱烈的愛與專注的感受,而看見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舞台上發光發亮,彷彿你我與世上所有人,共享著淚與笑。

撰文:陳虹均  攝影:熊紹軒  

2024年工作坊課堂記錄暨教學助理:熊紹軒   口譯暨技術指導:劉崴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