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研究大樓2樓國際會議廳
.
.
▎ 專題講座 ▎
日本「松竹株式會社」負責人岡崎哲也
..如何確保「現存傳統戲劇」的商業運作──松竹演劇的民間傳統與商業機制..
「生きている伝統演劇」をビジネスとして成立させるには
2021年12月11日(六)上午09:40 - 11:2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研究大樓2樓國際會議廳
.
.
▎研討會主旨
承續歷年研究議題與領域探測的成果,本研究網絡學者透過戲劇史料、報刊、劇評檔案、表演市場數據、演出影像檔案等研究素材,重建20世紀初期以降政治體制、商業娛樂市場、國際交流的圖像,並生動地讓民眾記憶在各種相互交錯的史料中顯影,逐步鋪陳「大眾戲劇」的概念與實踐在體制與常民生活交織的張力下移轉變遷的物質歷史。
本屆研討會主題為「移轉的大眾戲劇:民眾記憶的顯影與體制的重建」,研究領域涵括戲劇史料研究、戲劇/戲曲美學、戲曲評析、商業演劇機制、大眾媒體、地域研究、文藝政策、表演研究等面向。
我們期許承續歷年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度探測大眾戲劇研究的史觀與方法論建構過程,同時透過各國研究案例的論述,突顯地方性的特色及其延伸至當代戲劇活動的持續性影響,並嘗試以研究成果為基礎,展望臺灣及亞洲地區未來戲劇研究之發展趨勢與領域拓寬之可能性。
在活動架構上,本屆研討會由研討會和專題講座二個單元構成。邀請臺灣、日本、韓國、中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專題講座」將邀請日本大眾演劇代表「松竹株式會社」的負責人岡崎哲也先生主講,從商業劇場運作體制與節目規劃等面向具體地介紹日本商業劇場制度之發展歷程與現況。另方面,經過七年的互訪,台日雙方學者皆已培養出新一輪專精東亞大眾戲劇領域的年輕研究者,本屆研討會首次邀請由北藝大戲劇學系及立教大學的學者成員遴選台日青年研究者參與發表7篇研究論文,促進跨世代的學術交流。
本屆研討會聚焦以下子題展開深度對話:
1、大眾演劇的區域傳播與影響
2、民眾的時代想像與戲劇創作的舞台意象
3、跨境遷移與地方性的形構
4、公共體制與演劇活動
5、戲劇/戲曲美學、編創與評析
2021東亞大眾戲劇國際學術研討會「移轉的大眾戲劇:民眾記憶的顯影與體制的重建」於2021年12 月 11 日~12 日(六至日)於本校研究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本屆研討會邀請臺、日、韓、中四國18位學者及年輕研究者參與論文發表。會議第一天舉辦專題演講「如何確保『現存傳統戲劇』的商業運作──松竹演劇的民間傳統與商業機制」,邀請日本大眾演劇代表「松竹株式會社」的負責人岡崎哲也先生主講,從商業劇場運作體制與節目規劃等面向具體地介紹日本商業劇場制度之發展歷程與現況。
本屆研討會採線上實體並行,二日議程共計有82位參與者,在研討會現場、或透過WEBEX視訊會議聆聽研究成果發表,並參與提問與研討。除了實際蒞臨會場的臺灣學者在本屆會議相聚暢敘,透過現場與視訊上的論述與研討,聚焦本研究網絡近二年來,逐漸擘劃、涵括東亞區域歷史、表演傳統、身體文化、傳統藝能、大眾演劇及儀式研究的研究議程。
研討會首日議程(12/11)由本研究網絡臺日雙邊國際合作計畫主持人細井尚子、徐亞湘分別致詞,向現場/線上聽眾引介本屆研討會參與論文發表學者陣容及議題範疇,也標記「東亞大眾戲劇學術網絡」邁入第七年的里程碑,參與學者們在戲劇史既有典範中考掘被遺忘的民眾記憶,並在歷年的論述與研討中逐步演繹測繪大眾戲劇研究的史觀與方法論。
緊接著邀請日本大眾演劇代表「松竹株式會社」的負責人岡崎哲也先生主講專題講座「如何確保『現存傳統戲劇』的商業運作──松竹演劇的民間傳統與商業機制」,聚焦民間企業松竹如何經營傳統戲劇『歌舞伎』?松竹演劇持續125年的關鍵何在?目前擔任松竹財務長的岡崎哲也,過去三十多年來,以製作人的身份參與過許多商演,也包括了海外公演。岡崎先生紮實地從演員訓練體系、經營機制、乃至近現代政經文化史背景中松竹演劇的活動史等面向,回顧了歌舞伎這項「傳統」的流變。關於松竹如何以一介民間公司經營日本傳統演劇「歌舞伎」長達125年之久,其中的關鍵在於重視多樣化內容、多角化經營、演員的接班輪替、開發深具魅力的新作,以及培育年輕觀眾。基於無論如何都要守住歌舞伎傳統的信念,松竹認為唯有靠優秀人材才能達成這個目的。松竹認為,發掘人材正是身在歌舞伎業界的每個人必須肩負的責任。最後深入探討現今松竹演劇的商業劇場運作體制與節目規劃等面向具體地介紹日本商業劇場制度之發展歷程與現況。
研討會場次一,聚焦「大眾演劇中地方性的形構」,輪島裕介、後藤隆基、宮信明三位日本學者以關西京阪地區的大眾戲劇文化為案,探討各地的民間娛樂透過民間互動,涵納不同區域與時代的社會情境、政經勢力、消費文化、創作素材,重塑「傳統」的想像與建構,進而促成「地方性」(locality)的形構。
大眾音樂學者輪島裕介〈從「道頓堀爵士」到「Dodonpa」:貫戰期大阪的歌與舞〉一文,從1960 年前後於大阪夜店自然形成的「Dodonpa」舞蹈韻律出發,聚焦戰時、戰後亦活躍於華語世界的作曲家服部良一提出的「道頓堀爵士」概念,探究以大阪為中心之關西地區異種混淆的大眾娛樂文化與文化產業之形成,並深刻觀察在戰後冷戰情境底下衍生的混雜式都市娛樂文化,並非單純西洋文化之輸入或模仿,而應可定位為跨越「帝國」時代和「冷戰」時代、亞太地區地緣政治中的一個案例。後藤隆基〈關西新派與靜間小次郎――20世紀初期京都劇壇之革新性與大眾性〉一文,聚焦明治20年代,發達於京都和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區的新興演劇(新演劇、新派),並特別著墨當時京都劇壇核心人物的靜間小次郎(1868~1940)豐富的演劇活動,搬演新聞小說、翻案劇、講談物、偵探劇、戰爭劇等豐富節目。著力考掘掩埋於歷史中的民間演劇記憶,填補近代戲劇研究之闕漏,並且找出關西新派及靜間小次郎在近代戲劇史中的定位,試圖提出相對於東京的民眾戲劇史觀。宮信明〈吉本的興行「策略」――以創業到大合同為中心〉一文,詳細考究吉本吉兵衛(本名吉次郎、通稱泰三)、勢夫妻從地方性的寄席劇場出發,拓展成為超過百年歷史的大眾娛樂集團「吉本興業」為例,以翔實的物質文化史為基礎,考掘吉本興業於1912年創業起至1922年「花月派三友派大合同」之間橫跨十年,觀察當時演藝界動向、社會風潮,以及人口變動和都市擴張帶來的生活空間變化,探究吉本的公演「策略」如何成功地打下演藝王國的基礎。
研討會場次二,聚焦「民眾的時代想像與戲劇創作的舞台意象」,徐亞湘、羅仕龍、林乃文三位學者以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上海為場景,探討民眾對於時代的想像也生動地反映在舞台上的風格、角色類型、科技意象的創作上。
徐亞湘教授〈新劇中興之後:上海笑舞台的新劇演出及其時代意義分析(1915-1929)〉,透過民國初年的報刊、文獻資料,重點分析文明戲此一中國最早的商業演出,在走過「甲寅中興」之後上海笑舞台演出史(1915-1929)十三年間的組織營運及演劇活動進行考察,期待勾勒出一個相對清晰立體的笑舞臺劇場史,並嘗試分析其劇史意義。並藉此研究進一步釐清彼時新劇與電影、京劇、曲藝界的交織關係及其人才流動情形。羅仕龍教授〈摩登的末世感?──1940年代上海大眾戲劇裡的機器人與未來想像〉一文,回顧同時期東亞地區的機器人想像與展示(例如1935年日治臺灣「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上的機器人),並聚焦在苦幹劇團於上海演出、由石揮導演的《機器人》一劇,從恰佩克(Karel Čapek, 1890-1938)的小說、劇本譯介以及演出紀錄切入,期望能更充分理解中日戰爭後期戲劇對於機器人和人性的闡釋,以及「機器人」如何作為一種科幻的、商業的娛樂元素而被運用在中國現代戲劇裡。林乃文博士〈「抒情傳統」與「現代性感知」的交錯敘事:以上海文明戲《空谷蘭》為例〉,試圖以王德威論現代文學之「抒情傳統」的角度重讀1914 年 2 月被新民社搬演的《空谷蘭》,探討其中保留多少中國傳統文學的「詩韻」、「言情」的敘事傳統?以及多少成分來自世俗生活所經驗到的現代化感官震盪而反映為更近乎現代主義式的聽覺和「視覺性」感官表述?試圖從中閱讀到新舊時代快速交替之際,人們感覺結構過渡轉換的美感編碼,期待為現代戲劇的敘事傳統提供更多的觀看面向。
研討會場次三,聚焦「公共體制與演劇活動之間的互動張力」,藤崎景、松本俊樹、洪榮林分別就戲劇文本的改編與上演、劇場活動的區域網絡生態切入,探究公共空間體制與演劇活動之間的互動張力。
藤崎景〈試論新派中「偵探劇」之上演及其通俗戲劇性〉一文,試舉出「偵探劇」的上演,為「新派悲劇」中通俗戲劇性的起源之一。並指出通俗戲劇流行的時代,以犯罪為題材的戲劇跨越國境普遍受到喜好這一點,是極為有趣的現象。本文期待從通俗戲劇性的觀點,增添關於「偵探劇」和「新派悲劇」不同的面向。松本俊樹〈寶塚國民座與寶塚歌劇中楠木正成表象之差異──以堀正旗《大楠公》《櫻井之驛》為例〉一文,探討南北朝時代南朝的武將楠木正成之原型人物,在寶塚國民座與寶塚歌劇中的形象刻畫之差異,指出舞台形象刻畫背後所隱含的價值取向。洪榮林教授〈韓國大學路openrun演出的形成與生存模式〉一文,則是以個案現象研究的方式,關注1981年起創生的大學路「戲劇街」,在面對街區商業化的衝擊下,如何透過節目策劃與營運策略維持戲劇創作。
研討會場次四,聚焦「大眾演劇的跨境傳播」,海震、簡秀珍、林于竝三位學者聚焦二十世紀上半葉隨著國際交通的便利連帶促成大眾傳播與演劇團體跨越國境的流播。
海震教授〈傳說、記錄、記憶及追憶:「伶界大王」譚鑫培唱腔的「物質化」及「經典化」〉,以清末民初京劇名角譚鑫培為中心,探討大眾記憶中的傳奇人物如何形塑的物質條件,詳細爬梳百代公司為譚鑫培灌製的唱片,及陳彥衡記譜、追憶、撰寫《戲選》、《燕台菊萃》和《說譚》等專著如何擴大並深化「譚腔」流傳的民間物質條件。同一時期內,皇家的文化權力、商業劇場的影響、留聲機及唱片的輸入、新聞出版的發展,特別是陳彥衡等文人以樂譜和書籍對譚腔的揄揚,使得由譚鑫培高超的唱念藝術和創造力凝結而成的譚腔,成為京劇音樂及京劇藝術永恆的經典。簡秀珍教授〈穿越邊界的演藝流動──以天勝一座帶回日本本土與自外地來團的表演者為討論中心〉,將視野放到二十世紀初期國際交通熱絡的東亞地區,民間娛樂的跨域交流。日本奇術師松旭齋天勝從地方性的表演團體天勝一座起家,隨即前往朝鮮、滿洲,再到臺灣、上海表演,並陸續巡演美國、加拿大。標榜「某地特產(お土産)」的節目,天勝一座每每帶來異國風格的表演元素,並持續自上海吸收俄國人、印度人、波蘭母女舞蹈家、美國爵士樂團與舞者維吉妮亞(ヴアジニア)、還有音樂家歐古諾夫(オグノフ)夫婦,並繼續招聘夏威夷的爵士樂團、中國京劇演員、劍劇團、雜技團、舞者等。藉由國際交流融匯出1930年代在東亞地區流動的表演文化。林于竝教授考量研究議題,改發表論文〈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當中的「大眾原像」〉,深入探究鈴木忠志首演於1974年的劇作《特洛伊女人》當中對於「群眾」歌隊的詮釋,並詳實分析隱藏在表演方法與身體記憶當中的日本群眾記憶,嘗試勾勒出戲劇表演文本當中戰後情境底下日本社會文化的辯證張力。
研討會場次五,聚焦「現代性與舞台演出機制的互動關係」,中野正昭、王樂水、細井尚子三位學者長期深入觀察日本近現代大眾戲劇的熱門演劇活動,從資金結構與社會團體的連動網絡、商業劇場經營模式、舞台角色刻畫與觀眾反應等面向,頗析邁入「現代化」年代中,日本大眾娛樂中盤根錯節的社會元素。中野正昭〈黑幫與女劍劇――從籠寅興行部與大江美智子劇團看大眾戲劇之公演發展〉一文,聚焦設立於山口縣下關的興行公司「籠寅興行部」,考察其縱橫政商與黑幫的勢力,另方面又經營演藝事業,與松竹攜手設立「昭和演劇株式會社」「昭和演藝株式會社」,聯手在戰時將大眾戲劇、大眾演藝術進行全國性的推廣的演劇史。青年學者王樂水〈戰時期(1934-1945)演出公司研究――松竹和東寶在東京劇界的角逐〉一文,藉由詳細的文獻考察重建日本兩大興行公司松竹和東寶的經營策略與發展歷程。細井尚子教授的〈從兩種戲劇類型看日本娛樂市場如何接收「西洋」〉一文,縝密地分析日本當代大眾演劇當中的「化身登場人物」和「表現登場人物」兩種戲劇角色類型,從中解析角色類型的演變是如何受到「近代化」與「西洋」的影響,並且探究促成角色類型形構的收費公演制度「興行」,更進一步勾勒角色類型所反映的時代的「想像」。
研討會場次六,聚焦「戲劇/戲曲美學、編創與評析」,由劉建幗、程筱媛、洪唯薇三位年輕學者以個案研究論文,考察臺灣、上海、日本等地不同時代的戲劇/戲曲編創案例,探究民間想像與大眾娛樂如何重塑歷史素材,並透過角色設定、情節編排、歌舞風格等面向展現在當代視野顯影的「傳統」。
劉建幗〈編導奇巧劇團《鞍馬天狗》之大眾元素運用〉一文,以親身參與奇巧劇團首演於2016年的《鞍馬天狗》一劇,擔任編導的實務經驗出發,通俗的劇情、美形的主演及「胡撇仔」風格的特殊形式,將歌仔戲結合「電影」、「動漫」、「流行音樂」、「歌舞」等大眾元素,探討這些元素如何與傳統戲曲在《鞍》劇中融合與互異,交織出獨特的風格。程筱媛的〈共構通俗文藝市場:從小說、電影到京劇連臺本戲《火燒紅蓮寺》〉,爬梳1923 年起平江不肖生的長篇連載小說《江湖奇俠傳》引起的武俠熱潮,至1928 年明星影片公司據《江湖奇俠傳》改編拍攝的《火燒紅蓮寺》,將這波浪潮推向了高點。而京劇界接續這股武俠浪潮,亦開始推出京劇連臺本戲《火燒紅蓮寺》。其中榮記共舞台自 1935 至 1939 年,長達 34集之演出版本。本文擬從「共構通俗文藝市場」的觀點切入海派京劇研究,考察小說、電影、京劇如何形成並延續這個故事在上海長達十多年的熱度。洪唯薇的〈輿論場到演出場——淺析1940年代的申曲改良(以文濱劇團為例)〉,以 1940 年代的申曲改良為例,在搜集與整理 1940 年左右刊登在申曲報刊雜誌的有關申曲改良言論的基礎上,結合文濱劇團的新創劇目,探討申曲評論者是如何理解申曲改良的概念,並提出怎樣的建議,並進一步探討申曲劇團是如何在不違背商業利益的情況下回應改良的呼聲。本文擬從「申曲改良」的觀念出發,探討輿論場與演出場在此觀點上的互相表達與回應,旨在對民國時期滬劇(申曲)的發展軌跡做更細緻的考察。
研討會第二日議程結束後,由雙邊國際合作主持人致謝詞,並總結本屆研討會成果。縱觀本屆研討會學者關注的研究議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將從歷史、社會、表演研究等面向切入臺灣、日本、韓國、中國等地的大眾演劇案例,不僅記錄、分析當代大眾戲劇舞臺上的現象,更回溯當代演劇現象底蘊當中的物質歷史軌跡,在逐漸清晰的歷史輪廓中顯影民眾記憶,構築「大眾戲劇」深具區域與時代特色的繁複樣貌,作為我們理解當代、建構地域想像的範式,並且在時間的長流中累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的參照,更進一步找到創作與創新的出發點。
研討會後續由「東亞大眾戲劇學術網絡」成員學者召開工作會議,就研討會論文刊登計畫和2022年研究論壇與研討會籌辦事宜交換意見。後續將提供論文發表學者徵稿訊息,以便投稿於本校戲劇學院發行之《戲劇學刊》,經審查通過後陸續刊登。此外,我們將協助合辦單位日本立教大學亞洲地域研究所匯整本屆研討會臺灣學者發表之8篇論文,以便收錄於該研究所之計畫「SFR聯合項目研究計畫:『東亞文化圈』研究基礎的建構」之成果資料庫。
研討會成果
本屆研討會可說歷經「東亞大眾戲劇學術網絡」成員學者自2020年12月舉辦研究論壇「娛樂市場與表演」、2021年7月舉辦青年學者研究論壇「商業與藝術之間」,為期二年的醞釀。研究領域涵括戲劇史料研究、戲劇/戲曲美學、戲曲評析、商業演劇機制、大眾媒體、地域研究、文藝政策、表演研究等面向。
本研究網絡學者透過戲劇史料、報刊、劇評檔案、表演市場數據、演出影像檔案等研究素材,重建20世紀初期以降政治體制、商業娛樂市場、國際交流的圖像,並生動地讓民眾記憶在各種相互交錯的史料中顯影,逐步鋪陳「大眾戲劇」的概念與實踐在體制與常民生活交織的張力下移轉變遷的物質歷史。
承續過去七年的研究成果,我們在研究成果上,階段性提出了大眾戲劇研究的史觀,並藉由多位學者多樣的研究取徑,展現了探究民眾記憶的方法論建構過程;並且透過各國研究案例的論述,突顯地方性的特色及其延伸至當代戲劇活動的持續性影響。展望未來,我們嘗試展望臺灣及亞洲地區未來戲劇研究之發展趨勢與領域拓寬之可能性。
本屆研討會可說實質達成了預期目標。
1. 建構跨地域研究網絡:本屆研討會邀請臺、日、韓、中四國18位學者及年輕研究者參與論文發表及日本松竹株式會者負責人岡崎哲也先生主講專題講座,實質達成研究議程的更新,讓在地的研究關心與東亞地區戲劇研究的脈動時時相互呼應。本次會議更在補助資源挹注下,透過WEBEX視訊系統的同聲口譯功能,採取華、日、韓三國語言同步口譯進行,有效提升研討交流效益,加深國際學者聯繫互動。
2. 促進新世代參與,加深跨世代學術交流:由北藝大戲劇學系及立教大學的學者成員遴選台日青年研究者參與發表7篇研究論文。會中亦邀請學者講評,讓新一代研究者的觀點與關心被看見,促進跨世代的學術交流,同時也提供場域讓新世代研究者與跨地域研究網絡建立聯繫。
3. 拓展跨地域研究視野,聚焦研究議題:在研究議題上的成果已於前面段落詳述。本屆研討會透過論述與研討聚焦東亞大眾戲劇的多重研究議題。在大眾戲劇研究的史觀與方法論建構上,具有指標性意義。
4. 推廣戲劇研究,促進知識共享:本屆研討會將舉辦為期2天的學術研討會,舉辦1場專題演講;本屆會議廣邀國內戲劇及表演研究相關領域學者、研究生、表演藝術工作者、關心此議題人士參與。本屆研討會採線上實體並行,二日議程共計有82位參與者。除臺灣實地參與聽眾,另有18位日本聽眾透過WEBEX視訊系統地線上參與。
──詳細議程請詳
▎主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合辦:日本立教大學亞洲地域研究所
SFR聯合項目研究計畫「『東亞文化圈』研究基礎的建構」
▎指導: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