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藝文生態館K101視聽教室
2019/06/21(五)10:00-10:50
北藝大藝文生態館K101視聽教室
北藝大藝文生態館電影院
場次時間:
06/18(二) 19:30《養鴨人家》(與談 黃建業)
06/19(三) 19:30《玉觀音》(與談 王友輝)
06/20(四) 19:30《秋決》(與談 王童)
▎合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俞大綱基金管理委員會、姚一葦藝術基金
2019年適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李行導演九十大壽,為銘記這位臺灣電影文化與話劇運動先行者在電影創作、臺灣現代電影史、電影產業發展等領域的卓著貢獻,本校戲劇學系特別規劃「生生不息:李行導演九十學術研討會」,並與電影創作學系共同舉辦戲劇藏書捐贈儀式及電影放映座談會等系列活動。除了向這位電影文化先驅賀壽,更期待透過論文發表、專題座談、經典作品回顧,再次彰顯其作品的重要性,並重新詮釋臺灣電影史研究中一個時代的記憶與意義。本次系列活動由學術研討會、贈書儀式、電影放映與座談會,三項活動構成為期近一週的回顧盛會。以下概述本次系列活動主題及效益:
1. 舉辦電影回顧展,重現李行導演的影像靈光:本次系列活動由6月18~20日(週二至四)在本校藝文生態館3樓電影院舉辦一連三場經典電影放映拉開序幕。依電影拍攝時間放映《養鴨人家》(1964)、《玉觀音》(1968)以及《秋決》(1971)。每場電影放映後邀請分別邀請黃建業教授、王友輝教授、王童教授擔任與談人,各自從電影文本改編、電影史、電影美學、電影產業等面向,解說、回顧李行的電影發展脈絡、電影創作與時代文化政治的關係和電影美學。
2. 舉辦研討會,邀集學者發表專文,重述李行導演的電影文化資產:6月21~22日(週五至六)兩天的研討會於本校藝文生態館K101視聽教室舉行,共以3個場次匯集9篇專文,最後第四場次以「圓桌論壇」的形式,邀集李行導演本人和曾經共同工作的後輩共同重述李行導演的時代本事。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電影、戲劇、音樂學者12人,分別就李行導演的電影作品、在臺灣電影史之定位、兩岸電影交流貢獻、舞臺劇實踐創作及電影主題曲研究等面向發表論文。
第一場次於6月21日開幕,邀請戲劇學院鍾明德院長致詞,接著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曾任中央電影公司製片廠廠長、現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王童教授主講專題演講「我所理解的恩師李行導演」。在這場專題演講中,王童教授分別從做人與做事兩方面引領與會來賓,一同與他回憶他自己的老師:李行。他提到在那個尚未有健全技術的數位片年代,每個電影場景都需要由幕後的製作人員,確實地再現想像中的畫面,李行導演為了拍攝《養鴨人家》,特別到南部許多養鴨場去觀察各個品種鴨的生活、《秋決》內有一幕監獄的畫面,縱使李行導演的拍攝鏡頭,不會從側面的角度拍攝,李行導演也會要求當時年輕的王童,把每個細節處都認真處理,進而造就他往後再處理電影或是學生的課程要求,他都承繼李行對於創作的真誠精神。
兩天的研討會,聚集臺灣、香港兩等地關心電影發展的學者,共同討論李行在臺灣電影史上曾做出的貢獻。臺灣的電影發展相當崎嶇,並非從一開始便如此風光明媚。從一開始各項物資缺乏,艱辛地透過各項人員技術補足才完成的草創時期、以武打片、文藝愛情片風靡的璀璨時光,接下來逐漸被好萊塢等外國電影封殺的低迷時代,以及逐漸走出屬於自己風格特色的現在。每個時期的過程,李行像是時代的縮影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參與其中,甚至改變其走勢。
邱坤良〈臺灣「影史」的李行二三事:兼談《王哥柳哥遊臺灣》印象〉、洪鈐〈兩人兩岸與《導演李行 九十編年紀》一書〉與黃建業〈追懷一個質璞的專業倫理時代〉,分別由自己的觀察及訪談,總述李行導演拍攝電影時曾經引領臺灣的流行風騷,並適當地替不曾恭逢其時的年輕人,梳理並評價這些臺灣電影中的事記。
接下來,徐亞湘〈話劇夢的追尋:李行《玉觀音》、《夏雪》的藝術探索〉與沈冬〈行影如歌:李行導演電影歌曲研究〉則是分別從戲劇與音樂為研究起點,探討李行導演的創作選擇,如何影響電影作品本身,以及從這些原本為其他領域的藝術創作,李行導演如何使它化成輔助電影的重要元素,進而烘托或改編原本的藝術訴求。另一方面,王亞維〈試論李行電影風格形成的在地脈絡──從《王哥柳哥遊臺灣》(1958)、《兩相好》(1961)到《街頭巷尾》(1963)〉、〈臺語片時代作為臺灣電影的孵化器:以李行為例〉與〈臺灣意象的建構與重構:以李行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唐山過臺灣》為例〉,這三位學者則共同討論李行導演電影中,如何運用臺灣當地的風景,創造出屬於李行風格的臺灣意象。在這些討論的作品中,最常被拿來討論的電影即是《王哥柳哥遊臺灣》,這部影片曾經間接的讓臺灣人認識臺灣著名景點,並提供臺灣民眾休閒規劃的選擇處所。另一方面,臺語片歷來都被認為是阻礙臺灣電影發展的一大弊病,透過擁有大量臺語片影母片資料的井迎瑞分析,臺語片其實替當時的電影技術提供一個相當完整的發展空間,並且觀眾的熱情支持才能讓臺灣電影往下個境界邁進。最後,謝淳清〈父系、他者、語境的奇遇:《小城故事》在2019〉,則是以性別相關理論,重新觀看李行的電影,並以2019的修復片《小城故事》作為援引的例證,從另個角度冷靜的審視這些電影其中值得令人繼續深究的議題,以及作為時代縮影的李行,他的電影出現的共同特徵。
3. 舉辦李行導演贈書典禮、電影先行者圓桌論壇,銘刻影劇文化資產:本次活動安排在6月21日研討會第一天中午舉辦「李行導演贈書典禮」,現場展示李行導演贈予本校圖書館之民國二十至四十年代戲劇藏書近二百冊。這批戲劇藏書包括朱生豪先生所翻譯的全套《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巴甫洛夫等講授《演員自我修養聽講筆記》等著作,相信對於師生們在戲劇研究的參考上,會有相當的助益。李導演並強調,臺灣目前已設有國家電影中心,並有專業圖書館,他更期待,未來能有機會成立以戲劇為主題的圖書館,讓許多珍貴的戲劇書籍能夠集結起來,發揮其公共性,讓更多讀者參考使用。會中並由臺北藝術大學陳愷璜校長代表致贈感謝狀。作為研討會與系列活動的總結,6月22日下午的「圓桌論壇」邀請王童、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家雲、攝影師賴成英、以及分別擔任《影響》雜誌編輯的李道明、卓伯棠與黃建業齊聚,重述一個時代的記憶與意義。諸位曾經受到李行在製片廠或是其他生活場域中受到其指導的資深電影工作者共同回憶、銘記一位臺灣電影相當重要的創作者。而這幾位曾經在電影論述、電影影像拍攝技術、電影實務執行等領域共同努力過的先行者的記憶也銘刻著臺灣電影史中一個時代的重要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