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花好.妖山月圓 2021
臺灣劇場研究展望暨鍾明德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活動訊息
時間:2021年09月08日(三)上午08:40-09:00報到;09:00開幕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際會議廳與研究大樓R211視訊會議室
*將視防疫管制措施及參加人數調整活動空間及活動進行方式

▎活動緣起
作為台灣小劇場運動研究的先驅,四十年來教學、研究、著述不斷的鍾明德教授,將於2021年夏天自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榮退。

鍾教授是農家子弟,成長於南台灣的大武山下,台大外文系畢業後,1982年前往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攻讀表演研究,於八O年代後期陸續將美國蓬勃發展的各種前衛藝術介紹到台灣,著述包括《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1989)、《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95)和《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1999)等等。

從1999到2019近20年時間,鍾教授的學術旨趣逐漸轉向波蘭導演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表演者訓練,上溯俄國寫實主義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下達歐丁劇場導演巴爾巴(Eugenio Barba),鑽研如何藉由身體行動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簡稱MPA)於劇場內、外找到自己的創作力根源。全然投入探索MPA的過程,鍾教授不僅解決了自己生命的切身問題,也突破了葛羅托斯基/謝喜納/透納等人於1980年代留下來的學術文化困境:如何展開轉化(transformation)的儀式研究與表演美學?此階段的代表著作有《藝乘三部曲:覺性如何圓滿?》(2013)、《MPA三嘆:向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致敬》(2018)、《三身穿透本質出:自殘、裸體與慈悲》(2020)。

鍾教授每一階段的研究、轉向,都為台灣戲劇和表演研究帶來「從可見到不可見」的各種影響。因此,我們期盼透過這次的研討會,重新審視台灣當代劇場實踐、理論、教育、研究的現況,追問:台灣的劇場創作和表演研究可以如何回應台灣的處境?台灣的藝術和學術還有哪些可能性?

在這個脈絡中,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叩問:鍾教授費時二十年琢磨出來的MPA,一方面是葛氏「藝乘」的繼承與延伸,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台灣土壤、氣候、精神才能涵養出來的某種「道藝一如」的原生種?我們能以此開展更基礎性和普世性的學術對話麼?

▎活動內容
開幕專題演講:蘇子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優聘教授)

論文發表人:
上午場:(順序暫定)
吳承澤 (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 副教授)
林佑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林乃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楊筠圃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場與表演研究學系 博士候選人)
沈殿淮 (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講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博士生)

下午場:(順序暫定)
蕭啟村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博士生)
鄭宜芳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博士生)
洪唯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博士生)
陳亮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碩士生)

紀錄片首映會與談人:
吳文翠 (梵體劇場藝術總監)
蘇子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優聘教授)
林佑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陳明潔 (紀錄片導演)
黃煌智 (紀錄片攝影)

工作坊表演者:
紀連成(臺北藝術大學太極導引老師)
呂啓仲、李維琳 (「天使之音」,獨立表演工作者)
Mark van Tongeren (博士,獨立表演工作者)

▎更多詳情請見研討會網站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中心、關渡花好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
▎協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指導單位:客家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