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第12屆亞洲劇場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24年11月02日至03日舉行,今年由韓國國立藝術大學輪值主辦。北藝大戲劇學院學生團隊經由112-2學期期末微型論壇徵選6位碩博士生(鄧世昌、黃于庭、楊佳陵、陳心昀、鍾昀融、李孟翰)參與論文發表,並頒予高教深耕計畫學術交流獎學金支持同學們的國際學術交流之旅。經過一學期的準備,由師長透過課堂講授、團體研討、個別指導等過程,引導學生將近期研究成果撰寫成為英文研究論文並進行發表。
此次亞洲劇場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一共分為九個場次。第一場的三篇論文主題分別是環保戲劇、戲劇的跨媒體轉變以及新編京劇研究。第二場有兩篇論文,分別是研究Jon Fosse的劇作、以及韓國當代的科學劇場(Science Theatre)中在舞台上應用科技的情形。第三場的論文共有三篇,研究主題為韓國的難民劇場(Refugee Theater)、為華僑而演的廣東戲、以及臺灣當代的兒童劇場。第四場的兩篇論文分別是研究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與伯恩斯坦的《憨第德》。第五場有三篇論文,研究主題分別是黃梅戲以不同媒體演出時的融合與變化、臺灣京劇的在地化現象、以及秦腔戲跨媒體演出的發展脈絡。第五場為第一天議程的最後一場,結束後由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招待我們晚餐,並且和韓國同學持續交流。議程的第二天上午共有兩個場次。第六場的三篇論文,研究主題都與莎士比亞有關,分別聚焦於《馬克白》中馬克白與巫女的關係、《凱薩大帝》在日本明治時期如何被翻譯與轉譯、障礙劇場演出《哈姆雷特》的情形。第七場有兩篇論文,分別是研究障礙劇場中的手語、以及闡述遊戲的使用者介面對玩家的作用與希臘歌隊在劇場中對觀眾的作用兩者間的關聯性。下午的第八場共有三篇論文聚焦清代花譜書寫中的演員定位、清代宮廷演劇、以及熱門音樂節的觀演關係。最後一場有三篇論文,研究主題分別是透過演出實踐了解戰後女性性工作者、傳統戲曲如何被現代元素解構與重構、以及從新編越劇探討傳統戲曲在現代的轉變。(資料來源:團隊成員陳心昀)
本屆北藝大戲劇學院團隊由何一梵、陳建成二位老師帶隊,前往首爾韓國國立藝術大學與會,第一天接受主辦方的歡迎晚餐,第二三天即進入正式議程,由臺灣、日本、韓國、中國四所戲劇研究學校學生發表研究論文。除了在準備發表過程中所獲得之學術上的成長,亦與其他學校的發表者進行意義深遠的對話和交流,感受到不同學術文化背景和觀點的碰撞,開拓視野。以下為本系博碩士生發表論文篇目:
黃于庭
Abe Kobo's The Man Who Turned Into a Stick:The
Journey of Cross-Media
鄧世昌
An
Analysis of Jon Fosse’s Plays: Sleep and Winter in the
prospective of Meister Eckhart’s philosophy
楊佳陵
〈為敏感及挑剔的兒童心靈建構一個屬於兒童的劇場—以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Looking for a Theater for the Sensitive and Picky Children: A Case Study of The Day I Ran Away from Home)
李孟翰
The Stage Praxis of Discourses on
Localizing Beijing Opera: From Taiwan Trilogy to Sunlight After
Snowfall
鍾昀融
To Be Or Not To Be, Our Life Is A
Project.- LA Plaza Theatre Company’s Hamlet
陳心昀 *獲評選為本屆北藝大團隊最佳論文
〈從清代乾隆花譜看品評與物化伶人現象之關聯〉(Analy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valuation and Reification of Performers through Huapu of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